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将重构中国经济版图。实现“双碳”目标,不仅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还将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对浙江企业来说,“双碳”既是巨大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场市场巨变,企业该如何布局?近期,涌金君邀请了一批知名浙商登楼,听听他们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今天推出浙商“c”视角第三篇,请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谈谈未来的万亿级新赛道,以及他们的新布局。
“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按照“3060”双碳目标的指引,中国正在重塑能源高效供应体系,加快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将会几何级上升,电动交通工具和新能源电池、光伏和风电装备、智慧能源、氢能等领域的产业链,也将呈现倍速增长的态势。
在我看来,“双碳”战略是时代赋予的大机遇,也是行业和企业的大洗牌。
5年前,国家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企业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优化调整,满足市场有效需求。
如今的“双碳”战略,是升级版的供给侧改革,将倒逼企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采用更加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生产方式,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同时,“双碳”战略也催生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会产生很多万亿级的新赛道。
过去的30多年里,天能深耕动力电池行业,通过提供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系统集成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的解决方案,让电力更清洁高效,出行更低碳便捷。
以高能铅蓄电池为例,我们每年能生产约3亿只,可驱动电动二轮车行驶18000亿公里。假设20%替代轿车,80%替代摩托车,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36亿吨,节约成品油近5000万吨。
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一直深耕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我们,该如何进行产业布局,资源如何聚焦?突破口和着力点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双碳”背景下,我们的产业又迎来了新风口。因此,今年以来,我们优化重组了天能科研体系,将研发重点聚焦在新产业领域和前沿技术领域,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工艺材料等。
根据行业特征和发展现状,我们的“双碳”战略主要聚焦两大领域。
在生产端。我们通过生态化设计、智能化装备、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再生利用,在生产端构建了闭环生态圈,全流程实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
得益于全流程的绿色管理和数字化技术,2020年,我们的单位产品能耗较上一年度降低了1.8%。今年上半年又有所下降,在国际上属于领先的。
随着工艺的持续改进,单位产品能耗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另一个是产品端。熟悉我们的朋友应该知道,天能是中国铅蓄动力电池的重要企业,在电动轻型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上跳,难度不小。
图片
而“双碳”背景下,锂电池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片新蓝海。前不久,我们还宣布在湖州南太湖新区投资40亿元建设10gwh锂电池项目。
不光是锂电池,未来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都是万亿级大赛道。
在这些领域,我们成立了燃料电池研究院,由院士专家领衔开发了30kw、40kw、60kw、80kw石墨板电堆,取得了30多项专利等,就是为了抓住机遇,抢占赛道。
其实在产品应用中,“双碳”战略也会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因此我们重点围绕微出行(二轮、三轮、低速四轮)、乘用车、商用车、智慧储能、资源再生这五大场景,进行全面布局深耕。
我们想通过这种新商业模式的应用,为全社会的“双碳”减排作出贡献。
无论企业的规模多大,如果不改变发展方式,不重视创新驱动,不拥抱变化,必然将在这轮产业大变革中掉队。
选择“躺平”,最后可能连“躺平”的机会都没有了;只有积极的行动起来,才能“跑赢”时代。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