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各大企业也在积极谋求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道路。但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碰到各种难题也不可避免。
“双碳”目标的达成显然不能靠运动式地一刀切。如何循序渐进地完成能源结构转换?资本市场对于“双碳”概念的追捧是否合理?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数字技术能否帮助其实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关键点在哪?
2021年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将在成都举行。会议召开前夕,围绕上述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创立于1986年的天能集团,是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旗下有天能动力和天能股份两家上市公司。
传统能源转型是必然趋势
nbd:作为一家深耕电池领域多年的老牌企业,天能集团是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怎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张天任:我认为,“双碳”目标是非常及时和适时的。对于天能集团,创业之初,我们就明确公司发展方向始终与能源相关。而能源的发展经历这么多年,势必要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按照政策要求,根据国家发展大势,在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传统能源体系中,走出一条能源的清洁化之路,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首先,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出行。天能集团1998年就成功研究出中国第一代动力电池。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实现从普通的铅蓄电池到高性能的免维护阀控式铅蓄电池、胶体蓄电池等一系列技术进步,为我们实现“双碳”目标和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第二,电池制造过程当中,从产品设计的生态化到制造的清洁化,以及产品应用以后无害化地处理,形成闭环式的运营,我们在产品自身制造过程当中,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是围绕“双碳”。中国是电力大国,电力是排放主要来源,那么就要在电力上下功夫。在发电侧,会出现发电过剩的情况,比如说后半夜,因此在发电端我们可以把多余的电储存起来。在供电侧,我们要建立一个能源的智能化储存平台,“削峰填谷”,使电能、电压能够平滑地输出,这就是我们讲的安全用电。在用户端,例如一个家庭,也可以是我们的能源储存,使它用上清洁能源。比如,家庭屋顶上可以有光伏,房屋边上可能有风能,转换为电能后它可以跟电网连接交叉使用等。
数字技术助“双碳”目标达成
nbd:目前,各行各业都希望数字经济能够成为自己发展的引擎,特别是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以及能源升级等方面。天能集团是怎么运用数字技术来推动低碳发展的,能否介绍一些具体案例?
张天任:天能集团的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我们要有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利用大量的数据、数字技术进行产品的研发;其次,我们要建数字工厂,现在我们铅电池、锂电池的制造场景就是数字化运行,也就是智能制造;第三,产品卖出以后,我们要掌握产品的信息、产品的终端。我们的数字技术直接应用到了用户,跟用户进行链接,既能促进销售,又能服务客户。
利用数字技术,我们远程服务、远程配货、远程报单,这些全部是数据,这些数据我们以前是不知道的。说白了就是,直接从制造端到b端到c端全部打通,实现销售服务一体化。此外,天能集团建立了回销一体化的云平台,用户使用手机点击,就可以到就近的门店把废电池、旧电池换成新电池。
一个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回收再利用整个循环完成,都能够以数字来赋能,不光是自己内部的智能制造和利用的信息化数字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上下游都利用数字打通。这样,不光企业自身享受到了数字技术的红利,整个产业链都能够协同发展,共享数字技术成果,能够为我们的行业做出更大贡献,也是我们利用数字技术来实施“双碳”战略的一个方面。
nbd:您怎么看待资本市场对于“碳中和”的追捧?这种追捧对一家上市公司而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天任:资本对未来的趋势有敏锐性,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有潜在投资价值的股票进行追捧,这是非常正常的。很多的企业在各方面进行了投资、研究、生产、营销的布局,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双碳”,跟“双碳”有关的一些企业、一些股票,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但有的好像有些追捧过度。“双碳”的大战略与大方向是对的,但它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发展的、中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还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件事,要理性地看待资本市场。对于有些远远超出投资价值和基本面的一些“概念股”,我想投资者也需要谨慎。
来源: